2015年9月3日,是中國第二個法定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也是首個決定放假的抗戰勝利紀念日。為隆重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2015年3月國務院專門發布活動通知,活動的主題是“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并對紀念活動作出總體安排。本文整理了部分國軍抗日名將的資料,以表達對他們的緬懷和崇仰!國軍抗日名將錄(排名不分先后):孫立人、王耀武、薛岳、胡璉、鄭洞國、衛立煌、傅作義、李宗仁、張自忠、李玉堂、方先覺、余程萬、陳明仁、杜聿明、戴安瀾、廖耀湘、宋希濂、孫連仲、邱清泉、張靈甫、鄭庭笈。
![]() |
孫立人,1900年生,安徽人,陸軍二級上將,清華大學、普渡大學、美國弗吉尼亞軍校(與西點軍校齊名,培養出巴頓、史迪威、馬歇爾等世界名將)。先后任稅警總團團長、38師師長、新1軍軍長,參加過淞滬會戰、武漢會戰、兩次入緬作戰。在仁安羌大捷中,孫立人以不滿1千兵力擊退數倍于己的日軍救出被圍英軍,此戰是盟軍在第一次緬戰中唯一的大勝仗。在反攻緬北作戰中,擊潰號稱“叢林作戰之王”日軍第18師團。在孟關杰布山隘間戰役斃敵2000余,孟拱河谷戰役擊斃日軍12000余。后率新1軍攻克八莫、南坎、老龍山、南巴卡、新維、臘戍、喬美等地,共擊斃日軍33000余人,是抗日戰爭中殲滅日軍最多的軍級將領,有“叢林之狐”、“東方隆美爾”的美稱。內戰時曾于四平、德惠、公主嶺等地擊敗林彪。 軍人榮譽:四等云麾勛章(蔣介石頒發)、不列顛帝國勛章(英王喬治六世頒發)、豐功勛章(美國總統羅斯福頒發)、青天白日勛章、新1軍曾是南京接受日軍投降的首選部隊(因遠在緬甸,空運了芷江的新6軍)。 結局:1947年8月,出任陸軍副總司令,11月去臺灣訓練新兵,1949年8月,升臺灣防衛總司令。1952年4月,孫立人連任陸軍總司令。1954年6月24日任總統府參軍長,失去兵權。1955年遭蔣介石認定叛變被軟禁,1988年臺監察院認定孫立人無叛亂意圖。1990年11月19日病逝于臺灣,享年89歲。 |
![]() |
王耀武,1904年生,山東泰安人,陸軍上將,黃埔軍校三期。抗日戰爭期間,參加了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蘭封會戰、萬家嶺戰役、第一次長沙會戰、上高會戰、浙贛會戰、鄂西戰役、雪峰山戰役,歷任國民革命軍第74軍第51師師長、副軍長;1939年,因功升任第74軍軍長,74軍是一支抗日英雄部隊,幾乎參加了抗戰八年內所有國軍針對日軍的重大戰役,斃傷日寇無數,屢挫日軍精銳,創造了全國聞名的德安大捷,被譽為“抗日鐵軍”。1945年1月,升任第4方面軍司令官,同年5月,年僅40歲的王耀武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 軍人榮譽:青天白日勛章、美國總統自由勛章、抗戰勝利勛章、中正劍,所任74軍被譽為“抗日鐵軍”,蔣介石稱贊其“善于帶兵,有指揮才能”,時人有“寧碰閻王,莫碰老王”之謂,王耀武精明強干、頭腦清晰,被中共高級將領稱為國民黨內少有的幾個明白人之一。 結局:1948年9月,解放戰爭濟南戰役,王耀武兵敗突圍被俘。1959年2月,王耀武成為第一批被特赦的戰犯之一。1968年,王耀武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64歲。 |
![]() |
薛岳,1896年生,廣東韶關人,陸軍一級上將,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先后任貴州省主席、第十九集團軍總司令、抗日第一戰區前敵總司令、第九戰區司令長官、湖南省主席、總統府參軍長、廣東省主席、國大代表等職,國民革命軍將領,軍事家。抗日時期,參加了淞滬會戰,指揮了武漢會戰、徐州會戰、長沙會戰等著名會戰,時有“抗日戰神”之稱,被認為是“抗戰中殲滅日軍最多的中國將領”。 軍人榮譽:青天白日勛章、自由勛章(美國總統杜魯門頒授)、中國近代著名的百戰名將之一、“抗日戰神” 結局:1949年12月10日蔣介石兵敗退逃往臺灣,薛岳的部隊直到1950年從海南島撤退。到臺灣后,蔣介石對他非常尊重。1952年薛岳晉升為陸軍一級上將,總統府戰略顧問。1998年5月3日,103歲高齡的薛岳將軍逝世。 |
![]() |
胡璉,1907年生,陜西華縣人,陸軍一級上將,黃埔軍校四期。抗戰后歷任旅長、副師長、師長,1944年8月升任18軍軍長,后又升任第12集團軍副司令。參加過淞滬會戰、湘北會戰、棗宜會戰,以第11師師長率部于鄂西保衛戰中死守石牌要塞(石牌是長江湖北西部的重要江防要塞、是“中國的斯大林格勒”,若石牌丟失,則日寇可直接窺伺四川,威撼西南。蔣介石嚴令第11師不惜一切代價守衛石牌要塞),保證了鄂西大捷,榮獲青天白日勛章,1945年參加湘西會戰的雪峰山會戰。 軍人榮譽:青天白日勛章 結局:1957年7月,晉升為陸軍二級上將,任金門防衛司令。1958年8月,任陸軍副總司令。1964年,任駐南越大使。1972年12月,晉升陸軍一級上將。1977年6月22日,病逝于臺北,終年70歲。 |
![]() |
鄭洞國,1902年生,湖南石門人,陸軍中將,黃埔軍校一期。他是最早參加抗日戰爭的國軍將領之一,1933年率部參加了長城古北口抗戰,“七七事變”后,相繼率部參加保定保衛戰、臺兒莊大捷、武漢會戰、昆侖關大捷、鄂西會戰、第二次長沙會戰等戰役,屢創敵頑,戰功卓著。1943年調任中國駐印軍新1軍軍長,率部會同盟軍收復緬北,揚威國外。 軍人榮譽:青天白日勛章 結局:1946年3月就任東北保安副司令長官、代理司令長官職務,1948年遼沈戰役中,被圍困于長春,脫離國民黨陣營。建國后,歷任新中國水利部參事、國防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黃埔同學會副會長等職。1991年1月27日,鄭洞國病逝于北京,享年88歲,去世后受到兩岸共同追悼。 |
![]() |
衛立煌,1897年生,安徽省肥東縣人,陸軍二級上將。中華民國高級將領,是蔣介石的“五虎上將”中的“虎將”。指揮或參與過忻口戰役、中條山戰役,取得了擊敗岡村寧次收復鄭州(抗戰時的12次會戰之一)、緬北滇西反攻戰役(含強渡怒江戰役)等一系列戰役的勝利。其中,忻口會戰亦破壞了日軍的作戰計劃。 軍人榮譽:青天白日勛章、日軍華北最高司令香月清司稱其為“支那虎將”。史迪威在回憶錄中稱其為國民黨軍隊中最能干的將領,美國出版的《中國人名大辭典》稱其為“常勝將軍”。 結局:1945年5月,衛立煌就任陸軍副總司令,1946年11月,赴美歐考察,1947年秋,蔣發急電催其回國。1948年初,衛立煌回國就任東北行轅代主任兼東北剿總總司令,總攬東北黨政軍大權。1948年11月26日被蔣撤職查辦,1949年初逃到香港,1955年回大陸,曾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人大代表,民革中央常委等職。1960年1月17日,因病逝世,終年63歲。 |
![]() |
傅作義,1895年生,山西人,陸軍二級上將,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五期。1933年1月3日,日軍侵占山海關,揭開長城抗戰的序幕。1月5日,傅作義分電閻錫山、張學良、蔣介石請纓抗日。15日,以綏遠省主席名義發表《告全省民眾書》,號召全省同胞“奮起救國御侮”。25日,奉命率部由綏遠出師東進,開赴抗日前線。1936年11月初,發起百靈廟戰役并肅清了綏遠境內的偽軍,挫敗日軍西侵綏遠的陰謀。抗日戰爭時期,任第七集團軍總司令,參加了平型關戰役、忻口會戰、太原保衛戰,取得五原大捷,五原大捷共殲敵3400多人,俘300余人,是抗日戰爭以來國軍少有的收復失地的戰役。 軍人榮譽:青天白日勛章 結局:1949年1月促成北京和平解放。建國后,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水利部部長、全國政協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1974年4月1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79歲。 |
![]() |
李宗仁,1891年生,廣西桂林臨人,陸軍一級上將,國民黨內“桂系”首領,曾任中華民國首任副總統、代總統。抗日戰爭爆發,李宗仁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駐節徐州。1938年1月,任軍事委員會委員。1938年2月至5月,指揮徐海會戰,其中3月至4月的臺兒莊戰役,取得殲滅日軍二萬余人重大勝利。1938年2月,兼任安徽省政府主席、保安司令。1938年5月,徐州失守后,率部入鄂,在桐柏山、大洪山創立游擊基地,堅持抗戰。之后,率部參加武漢會戰、隨棗會戰、豫南會戰。1943年9月調離第五戰區,升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漢中行營主任,負責指揮第一、第五、第十等三個戰區。 軍人榮譽:青天白日勛章、寶鼎勛章 結局:1948年國民黨行憲,當選副總統。蔣介石下野后,一度任代總統,欲以和談挽救國民政府未果。1949年12月出走美國。1965年7月經瑞士、中東回到北京,受到毛澤東及其他中共領導人歡迎。1969年1月3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8歲。 |
![]() |
張自忠,1891年生,山東省聊城人,上將銜陸軍中將,追授二級上將銜。1937年至1940年先后參與臨沂向城戰斗、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隨棗會戰與棗宜會戰等。在1938年3月的臨沂戰役中,五十九軍與敵鏖戰七晝夜,粉碎日軍向臺兒莊前線增援的戰略企圖,將日軍號稱“鐵軍”的板垣師團擊潰,保證了臺兒莊大戰的勝利。1940年在襄陽與日軍戰斗中,不幸犧牲。 軍人榮譽:追授二級上將銜,國民政府明令張自忠入祀全國忠烈祠,國民政府為張自忠頒發榮字第一號榮哀狀。 結局:1940年5月16日在襄陽與日軍戰斗中犧牲。由38師師長黃維剛帶領敢死隊,端著輕機槍于16日夜間突襲南瓜店,奮勇搶回了張自忠的遺骸。日軍則下令停止飛機轟炸,以免傷到張自忠遺體。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民政府追認張自忠將軍為革命烈士,2009年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 |
![]() |
李玉堂,1899年生,山東省廣饒縣人,陸軍中將,黃埔軍校一期。1939年,率部在武寧附近的棺材山阻擊日軍,死守陣地,全軍立戰功。不久,該部改為第10軍,李仍任軍長,奉命駐守長沙。1939年10月至1942年1月,日軍集結兵力,三次進犯長沙,李玉堂率部給予沉重打擊,取得抗戰史上聞名中外的第三次長沙大捷。會戰結束后,軍委會向第10軍頒發“泰山軍”的榮譽稱號。1月24日,李玉堂被提升為第27集團軍副總司令兼第10軍軍長,并被國民政府授予青天白日勛章。1943年11月,第9戰區以第10軍、第99軍組成的一個兵團,由李玉堂兼任兵團長參加常德會戰。1944年5月,李玉堂又奉命指揮第10、第46、第62三個軍參加長衡會戰中的衡陽地區戰斗。1945年2月調回第27集團軍擔任總司令,同年5月指揮第27集團軍投入廣西反攻,收復桂林。 軍人榮譽:四等云麾勛章、青天白日勛章、忠勤勛章、勝利勛章,所任第10軍獲“泰山軍”的榮譽稱號 結局:1948年7月李玉堂在兗州兵敗被俘后逃脫,1949年2月。被任命為海南防衛總司令部副總司令,1950年4月解放軍占領海南島,李玉堂撤往臺灣,1951年2月5日,被國民黨當局殺害于臺北碧潭。1983年,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準,追認李玉堂為革命烈士。 |
![]() |
方先覺,1903年生,安徽省蕭縣人,二級上將,黃埔軍校三期、黃埔軍校高教班第2期、陸軍大學乙級將官班第4期受訓。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方先覺奔赴上海參戰,先后任上校團長、上校副旅長、少將副師長、師長。1941年底,方先覺帶領預10師守備長沙城南門,加入長沙戰斗。1943年,方先覺升任第10軍軍長,同時兼任衡陽警備區司令。1944年5月,倭寇開始向國軍發起了豫湘桂戰役。方先覺率領第10軍全體官兵,固守衡陽市,負責指揮了中國抗戰史上最成功的戰役——衡陽保衛戰,面對日軍重兵圍攻,堅持防守47日彈盡糧絕后,與日軍談妥簽訂停戰協議。衡陽保衛戰震撼敵軍,日軍大將前往討教守城戰術。后在他人幫助下,成功逃回重慶。 軍人榮譽:青天白日勛章 結局:1949年底去臺灣。1968年退役后因其衡陽投敵的事被屢次抨擊,遂出家為僧。1983年3月3日,在臺北病逝,享年80歲。 |
![]() |
余程萬,1902年生,廣東臺山人,陸軍中將,黃埔軍校一期、中山大學政治系、陸軍大學研究院。學歷之高,在國軍隊將領中少見。早年長期從事政工工作,1940年任74軍57師中將師長,1943年11月至12月率部守衛常德,以8000抵擋日軍116師團30000精兵12天之久,部下僅剩五六十人,彈盡糧絕,率部突圍。次日即帶增援部隊32團反攻、收復常德。戰后,蔣以違抗軍令罪將其送交軍法處審判,經孫連仲、王耀武出面求情,被判服刑兩年。刑期未滿,王耀武再向軍法處說情,將余程萬保出。1945年,作家張恨水以余程萬和74軍57師常德保衛戰為原型編寫的長篇小說《虎賁萬歲》引起社會強烈反響。 軍人榮譽:抗日戰爭中,國軍五大王牌師中最著名的74軍在抗戰中英勇善戰被稱為“抗日鐵軍”,“抗日鐵軍”中最著名的師就是“虎賁”師(57師) 結局:1949年底,云南盧漢宣布起義,時任國軍第26軍軍長余程萬遭盧漢扣押,被盧漢釋放后赴香港安家。1955年8月27日,在香港新界遭遇匪徒搶劫,被警察流彈擊中身亡,終年53歲。 |
![]() |
陳明仁,1903年生,湖南醴陵人,國民革命軍中將,黃埔軍校一期、陸軍大學第13期,中國著名將領、軍事家,在北伐東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為國為民立下汗馬功勞。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陳明仁擔任陸軍第二預備師中將師長,于1938年7月奉命參加武漢會戰中九江防御戰,日軍憑借海陸空軍優勢與國軍激戰,國軍有8個師在戰斗中被打垮,唯第二預備師受到蔣的嘉獎。1939年冬,陳明仁奉命率部參加廣西桂南會戰。后奉命馳援昆侖關戰場,為奪取昆侖關戰役大勝做出了貢獻。1943年10月,中國駐印軍和遠征軍展開反攻作戰,陳明仁所部奉命在滇西反攻,以打通滇緬公路。1944年9月陳明仁率部參加了滇西中緬邊境的松山、龍陵、回龍山諸戰役,被晉升為第71軍軍長。盟軍指揮官稱贊陳明仁不愧為中國軍隊的名將。 軍人榮譽:青天白日勛章。毛澤東對四平攻堅戰中雙方將領(林與陳)的評價,“林彪打仗不如你”。蔣介石評陳明仁“創造了人世間的奇跡,不愧為難得將才”。東征惠州戰役慶功大會,蔣介石命令全體東征官兵吹號三番向陳明仁敬禮。 結局:1949年8月4日,時任國軍第1兵團司令的陳明仁率15萬官兵與程潛通電和平起義,受到毛澤東和朱德稱贊。1950年2月初進駐桂南剿匪。1952年10月,任第55軍軍長,率部開赴廣東湛江駐防。1955年被授予解放軍上將軍銜。先后擔任國國防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常委等職。1974年5月21日,陳明仁患癌癥去世,終年71歲。 |
![]() |
杜聿明,1904年生,陜西省米脂縣人,軍陸軍中將,黃埔軍校一期,黃埔系骨干。1937年,國軍建成第一個陸軍裝甲兵團,杜聿明為第一任團長,淞滬抗日時,杜聿明率領裝甲兵團第1營的2、4兩連在上海匯山碼頭協同步兵阻擊企圖登岸日軍。1938年,裝甲兵團整訓擴編為第200師,杜聿明為師長。后進過擴編并改番號為第5軍,該軍是抗日初期唯一機械化新軍,杜聿明為軍長。1939年11月,杜聿明請命參加桂南會戰,在昆侖關重創號稱“鋼軍”的日軍第5師團,史稱昆侖關大捷。1942年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出征緬甸,聯合盟軍對日作戰,杜聿明為第一路副司令長官,以慘敗告終。杜聿明在抗戰八年中締造了輝煌戰績,消滅倭寇數量雖不及薛岳,但面對的日軍都是最精銳部隊,戰斗艱苦程度和慘烈程度可想而知。 軍人榮譽:青天白日勛章 結局:1949年1月,在淮海戰役(徐蚌會戰)中被俘。1959年12月4日,杜聿明成為第一批特赦戰犯之一。1978年當選為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第五屆常委和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軍事組副組長。1981年5月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7歲。 |
![]() |
戴安瀾,1904年生,安徽省無為縣人,陸軍中將(追贈),黃埔軍校三期,黃埔系骨干之一,國軍名將。曾血戰古北口,參加臺兒莊戰役。武漢會戰中擊敗瑞陽公路日軍第九師團主力,徐州會戰中擊退艾山陣地日軍進攻,血戰昆侖關擊斃日精銳第5師團中村正雄少將旅團長,取得昆侖關大捷。1939年1月5日,25歲的戴安瀾接替杜聿明升任第200師少將師長,該師是第5軍的主力師,對外號稱是中國軍隊的第一個、唯一一個機械化師。1942年,戴安瀾率第200師作為中國遠征軍的先頭部隊赴緬參戰,取得同古會戰(殲敵五千余,敵為數倍于戴部的日軍精銳師團)、收復棠吉等戰功。1942年5月18日,在指揮突圍戰斗中負重傷,26日在緬北茅邦村殉國。1942年10月16日,追贈陸軍中將,解放后追認為革命烈士。 軍人榮譽:青天白日勛章、軍團功勛章,因昆侖關一役獲得蔣中正“當代之標準青年將領”之贊譽,是二戰中第一位獲得美國勛章的中國軍人。羅斯福說:“戴安瀾將軍于1942年同盟國緬甸戰場協同援英抗日時期,作戰英勇,指揮卓越,圓滿完成所負任務,實為我同盟國軍人之優良楷模”。史迪威評價“立功異域揚大漢聲威的第一人”。孫立人稱贊:“偉哉將軍,戰績輝煌”。周恩來題寫挽詞:“黃埔之英,民族之雄”。 結局:1942年5月初,盟軍全面潰敗,5月10日掩護大部隊撤退的戴安瀾第200師在突圍中傷亡慘重,戴安瀾腹部中彈于5月26日去世,終年38歲。 |
![]() |
廖耀湘,1906年生,湖南邵陽人,陸軍中將,黃埔軍校六期,法國圣西爾軍校(曾與英國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美國西點軍校以及俄羅斯伏龍芝軍事學院并稱世界“四大軍校”,1936年廖耀湘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曾任國軍“五大王牌軍”之一新6軍軍長。1937年參加了南京保衛戰。1938年初,國民政府成立了第一支機械化師第200師,這支部隊是當時國軍裝備最好的,廖耀湘任少將參謀長。1939年11月,作為新5軍22師副師長率部血戰昆侖關,這是一次中日兩支鋼鐵部隊硬碰硬的交戰,戰后廖耀湘升任第22師師長。1942遠征印緬,配合盟軍對日軍作戰。1943年10月,第二次緬甸戰役打響,廖耀湘率22師與孫立人新38師密切配合攻城略地。在整個緬甸反攻戰役中,新22師給日軍王牌第18師團毀滅性打擊,殲敵20000余人。緬北返攻勝利后,廖耀湘任新6軍軍長,隨后攻克八莫、南坎、芒市,打通了滇緬公路。1945年4月,新6軍從緬北空投到芷江,作為雪峰山戰役的總預備隊。1945年,抗戰勝利后,新6軍奉命從芷江空軍基地空運到南京,接受日軍的投降。 軍人榮譽:青天白日勛章、英國自由勛章及十字勛章、美國金質榮譽勛章、率新6軍在南京接受日軍投降 結局:1948年10月,在遼沈戰役中被俘。1961年12月,作為特赦戰犯被釋放。1968年12月2日,在批斗會上心臟病突發逝世,終年62歲。 |
![]() |
宋希濂,1907生,湖南省湘鄉市人,陸軍中將 ,黃埔軍校一期、日本千葉陸軍步兵學校中國將校班、陸軍大學將官講習班第一期、陸軍大學將官班甲級第一期。自北伐戰爭到解放戰爭,宋希濂歷經重要戰役數十次,歷任國民革命軍第71軍軍長、第11集團軍總司令、新疆警備總司令、華中剿匪副總司令兼第14兵團司令。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宋希濂率部從西安開赴淞滬戰場,一舉攻入匯山碼頭,迫敵敗退回艦,戰威轟動全國。1938年7月,率軍激戰蘭封,圍攻土肥原賢二第14師團。8月,與日軍對抗于大別山脈,在富金山、沙窩雨戰役,宋希濂率三個師重創日軍(包括南京大屠殺中罪行最為嚴重的日軍第13師團),斃敵4506人,傷敵17380人,受到國軍最高統帥部通電全軍贊揚,并獲華胄榮譽獎章和獎狀。后調兼中央訓練團副教育長。1942年4月,日軍由緬甸入滇西,宋希濂率第36師日夜兼程,在怒江一帶盡殲渡江日軍。1944年5月,為策應遠征軍與駐印軍反攻,率部攻下滇緬邊境平戛、龍陵、芒市各強固據點,殲敵逾萬,俘獲尤多。1944年10月,帶職入陸軍大學將官班甲級第一期學習。1945年5月11日獲頒青天白日勛章,同月21日當選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10月10日獲頒忠勤勛章。1946年1月1日,獲頒勝利勛章。 軍人榮譽:青天白日勛章、忠勤勛章、四等寶鼎勛章、華胄榮譽獎章、勝利勛章、“鷹犬將軍” 結局:1949年12月,在內戰重慶戰場兵敗被俘。1959年12月,作為第一批特赦戰犯被釋放。1980年,赴美探親并定居美國。1982年8月,任紐約“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首席顧問。1984年,參與發起成立黃埔軍校同學會,任副會長。1993年2月13日,因病在紐約逝世,享年86歲。 |
![]() |
邱清泉,1902生,浙江溫州蒲州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上海大學、黃埔軍校二期、德國柏林陸軍大學,抗日愛國將領。邱清泉打起仗來不要命,人稱“邱瘋子”。抗戰期間驍勇善戰,先后參加了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在昆侖關戰役中一戰成名(邱清泉率裝甲部隊與日軍精銳第5師團激戰,表現突出,戰后調任5軍副軍長),后參加滇緬龍陵戰役,屢建奇功。邱清泉文化功底深厚,精通英、德文,擅詩文,喜好軍事學術研究和詩詞創作,先后撰寫了一系列軍事著作,是才華橫溢的軍中秀才。邱清泉善于治軍享譽于黃埔諸將,號稱國軍“五大王牌主力”之一的第5軍和以第5軍為基礎擴編的王牌兵團——第2兵團就是他親手調教而成。 軍人榮譽:四等和三等寶鼎勛章、美國總統自由獎章、四等云麾勛章、“邱瘋子” 結局:1948年12月,在淮海戰役(徐蚌會戰)中被華東野戰軍第1縱隊包圍。1949年1月10日凌晨,在突圍中陣亡,終年47歲。 |
![]() |
張靈甫,1903生,陜西省長安縣人,中將軍銜,黃埔軍校四期,國民革命軍高級將領,抗日名將。曾任國軍整編第74師師長。抗戰八年對日血戰,參加了主要的對日會戰,參加過南京保衛戰、蘭封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南昌會戰、上高會戰、兩次長沙會戰、浙贛會戰、鄂西會戰、常德會戰、長衡會戰、湘西會戰等歷次會戰,多次負傷不下火線,取得了輝煌的抗戰業績,被公認為常勝將軍。1945年4月,在湘西雪峰山戰役,張靈甫指揮74軍58師在鐵山與日軍主力血戰獲勝,獲三等寶鼎勛章。張靈甫所在的74軍是一支抗日英雄部隊,在軍長王耀武的率領下幾乎參加了抗戰八年內所有國軍針對日軍的重大戰役,斃傷日寇無數,屢挫日軍精銳,創造了全國聞名的德安大捷,被譽為“抗日鐵軍”。抗戰勝利后,74軍奉命衛戍南京,張靈甫升任74軍中將軍長兼南京衛戍司令,被稱為“御林軍”統領。 軍人榮譽:三等寶鼎勛章、四等云麾勛章、國民政府第一號武功狀、“飛虎旗”、勝利勛章、忠勤勛章、美國金棕自由勛章,所在74軍被譽為“抗日鐵軍” 結局:1947年5月16日,國共內戰中陣亡于孟良崮戰役,終年44歲。 |
…… | …… |
7月22日,央視主持人白巖松就中美關系及華為公司問題連線駐美大使,視頻畫面中可以看到崔大使辦公室里懸掛了一幅中國書法字畫,內容為“詩圣”杜甫的《望岳》,極具內涵,這幅作品的書法字體是典型歐體楷書,方圓兼備、嚴謹工整、挺勁險峻。
書法家馮雪林新近創作完成的書法長卷——萬福圖,總長度達23.6米,用篆書體寫成的一萬個不同福字巨篇長卷……經北京書畫搜藏中心鑒定,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唯一的福字長篇書法作品,具有很高的搜藏價值。浙江衛視拍攝組來到杭州余杭徑山風情小鎮專門拍攝了此次專題片。
3月20日,經中國教育電視臺《水墨丹青》《名家講堂》欄目組藝術委員會一致通過,書法名家馮雪林被特聘為CETV《水墨丹青》《名家講堂》欄目組簽約藝術家。中國教育電視臺《水墨丹青》是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傳承水墨藝術精髓”為宗旨,展示現代中國書畫藝術發展變化的大型電視文化欄目。
Copyright © 2025 www.gzfangzhan.com 馮雪林書法網 版權所有 網站地圖 Sitemap 晉ICP備2021006723號-1
通訊地址:中國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徑山雙溪風情小鎮羽泉路2-17號《陸仁堂書畫苑》 郵編:311116
熱門作品推薦:厚德載物書法作品、和字書法圖片、天道酬勤書法作品、鴻運當頭字畫、滿江紅書法作品欣賞、將進酒書法、定風波書法、惠風和暢書法作品、見賢思齊書法作品、室雅蘭香書法作品欣賞、福字書法作品、書法福字作品、上善若水書法作品欣賞、難得糊涂書法作品欣賞、陋室銘行書書法作品、福壽康寧書法作品欣賞、登鸛雀樓書法作品、滾滾長江東逝水全詩行書作品、龍飛鳳舞書法作品欣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書法作品、道法自然書法作品欣賞、水調歌頭書法作品、舍得書法作品欣賞、精氣神書法作品、誡子書書法作品欣賞、書法壽字作品、七律長征書法作品、厚德載物隸書書法作品、桃李滿天下行書書法作品、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書法作品、上善若水厚德載物書法作品、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書法作品、沁園春長沙行書書法作品圖片、